康熙皇帝擒拿权臣鳌拜的经过,是一场精心策划、迅猛果决的政治行动,完美展现了少年天子超乎年龄的智慧与胆识。
背景:权臣擅政,皇权旁落
康熙帝八岁登基,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辅佐。其中,鳌拜战功赫赫,但居功自傲,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屡次矫诏诛杀大臣(如圈地事件中处死苏纳海等人),严重威胁了皇权。首辅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唯鳌拜马首是瞻,唯一能制衡他的苏克萨哈也被鳌拜罗织罪名处死。至此,鳌拜权倾朝野,康熙帝虽已亲政,但权力仍被架空,君臣矛盾已不可调和。
准备:韬光养晦,暗藏玄机
年轻的康熙帝深知鳌拜党羽遍布朝野,若公开冲突,恐生大变。因此,他采取了极其隐秘的策略:
麻痹对手:他表面上对鳌拜更加优待,晋封其为一等公,使其放松警惕。
培植心腹:他挑选了一批年龄相仿、身体强健的满洲贵族少年,以陪伴自己练习“布库”(满族摔跤)为名,将他们召入宫中,组成了一支绝对忠诚、不被外界注意的贴身卫队。
清除障碍:他将鳌拜的亲信党羽陆续派往各地,以削弱其在京城的即时反扑力量。
行动:迅雷不及掩耳的宫廷智擒
时机成熟后,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康熙帝在南书房召见鳌拜。鳌拜自恃威权,毫无防备,只身入宫。
计诱入彀:康熙帝早已安排布库少年们埋伏在周围。他命人将一张事先动了手脚的椅子(一条腿被锯断并简单粘合)赐给鳌拜坐。
果断擒拿:当鳌拜坐下,身体失衡之际,少年们一拥而上。尽管鳌拜是久经沙场的猛将,但在突然袭击和众人围攻之下,最终被成功制服。
后续:宽仁处理,稳固皇权
擒获鳌拜后,康熙帝立即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公布其三十条大罪。朝臣纷纷请求将其处死。但康熙帝考虑到其往日功勋以及在满洲亲贵中的影响力,为避免政局动荡,展现了帝王的政治智慧,最终下诏宽免其死罪,改为终身禁锢。其党羽核心人物被处死,其余大多得到宽大处理。不久,鳌拜便在禁所中死去。
总的说来,康熙帝擒鳌拜,绝非一时冲动的少年意气,而是一次计划周密、执行果断的政治清算。它不动声色地解决了困扰清初政局长达八年之久的权臣问题,标志着康熙帝真正将至高无上的皇权收回手中,为其后开创“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漂亮的权力反击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年君主夺回权力的经典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