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是清代雍正初年权倾一时的重臣,他的死亡并非简单的处决,而是一个在政治清算中于禁所幽禁而终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深度卷入了雍正皇帝最敏感的权力核心问题,并恃功而骄,最终为雍正所不容。
一、 从“第一功臣”到“第一罪人”
隆科多的显赫始于康熙晚年。他作为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在康熙帝驾崩之际,手握京城兵权,有力地保障了雍正帝(当时还是雍亲王胤禛)的顺利即位。因此,在雍正即位之初,他被雍正称为“第一功臣”,与年羹尧并列为雍正政权的两大支柱,官至吏部尚书,加太保衔,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恩宠至极。
然而,隆科多犯了功臣常有的错误:恃宠而骄,结党营私。他广结党羽,在吏部形成了“佟选”(由他选任官员),与年羹尧的“年选”遥相呼应,严重挑战了皇帝的用人权。更重要的是,他知晓太多关于雍正即位前后的宫廷隐秘,这使他成为了雍正心头一根必须拔除的刺。
二、 罪状与清算
雍正在坐稳皇位后,开始着手收拾权臣。在收拾了年羹尧之后,矛头便指向了隆科多。雍正五年(1727年),他被定下四十一项大罪,主要包括:
结党营私,揽权专断。
贪赃枉法,收受巨额贿赂。
大不敬之罪,如私藏皇家玉牒(皇室族谱)于家中,此举被视为窥探皇室机密、心怀异志的铁证。
最为关键的是,他曾参与雍正即位时的最高机密,却在言语间有所泄露,触及了雍正最敏感的神经。
三、 幽禁至死的结局
朝臣议罪,请求将隆科多处以斩决。但雍正帝“法外开恩”,念及其昔日功劳,决定宽大处理: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筑屋三间,永远禁锢。
这个地点选择极具象征意义——畅春园正是康熙帝驾崩、雍正得以即位的地方。将隆科多禁锢于此,无异于一种无言的警告与精神折磨。他所有的家产被抄没,长子也被革职发配。
在被圈禁了约一年后,隆科多于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在禁所中郁郁而终。关于其直接死因,史书未载,很可能是因年事已高(约五十余岁)、精神备受打击加之环境恶劣所致。
总结来说,隆科多之死,是清代皇帝“鸟尽弓藏”政治逻辑的典型体现。他因拥立之功而登顶,也因知晓太多秘密和功高震主而殒落。雍正对他的处置,既是为了铲除威胁皇权的权臣,也是为了彻底抹去关于其继位合法性的任何潜在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