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维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查看王维详细介绍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遥想今日兄弟们登高望远,身插茱萸时只少我一人。
赏析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道出游子思乡的普遍情感,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连用两个“异”字,强化了孤寂疏离之感;“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以平实的笔触揭示节日对亲情的催化作用,成为千古名句。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对面着笔,不直接写自己思乡,而是想象家乡兄弟登高插茱萸时发现“少一人”的场景,通过他人的遗憾反衬自身的思念,曲折深婉,愈显情真。全诗虚实结合,时间(重阳)与空间(异乡与山东)交错,在有限的篇幅中拓展了意境,既有个体情感的细腻流露,又具人类共情的普遍意义,展现了王维早期诗歌凝练隽永的艺术特色。
背景
此诗作于王维十七岁左右,当时他离家游历长安、洛阳求取功名。唐代士人为寻求仕途常长期漂泊,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故称“山东”。重阳节本是一家团聚登高、插茱萸避灾的节日,诗人却孤身处于繁华帝都,在节庆氛围的对比下更感孤寂,遂将思亲之情倾注笔端。诗中“兄弟”指王维的胞弟王缙等人,这种青年时期的离乡体验,也折射出唐代文人漫游风尚下的普遍情感困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王维的诗歌风格或唐代重阳节习俗,可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