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唐叔虞
- 字:子于
- 本名:姬虞
- 出生地点:周朝,陕西长安
- 民族:华夏族
唐叔虞简介
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之弟,西周诸侯国晋国的始封君主。因其封地位于古唐国(今山西翼城一带),故称唐叔虞。据《史记》记载,周成王年幼时,以桐叶为圭戏言封弟,在周公劝谏下践行诺言,封叔虞于唐。叔虞治唐期间,推行周朝礼制,融合当地戎狄习俗,发展农耕,稳定边疆,为晋国八百年基业奠定基础。其子燮父继位后迁都于晋水之畔,改国号为“晋”。唐叔虞作为晋国开国君主,被后世尊为晋祖,其事迹体现了周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智慧。
唐叔虞生平经历
唐叔虞的生平紧密关联西周初年的政治格局。其父周武王克商后不久去世,兄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在此背景下,叔虞的命运因一场“桐叶封弟”的戏言发生转折。据《吕氏春秋》载,成王与叔虞嬉戏时削桐叶为玉圭状,戏言“以此封若”,史官遂请择日行册封礼。成王辩解此为戏言,史官却以“天子无戏言”力谏,最终在周公支持下,叔虞受封于唐国。这一事件既反映了周初礼制规范君权的理念,也凸显了叔虞作为王室至亲在巩固政权中的特殊地位。
受封唐地后,叔虞面临严峻挑战。唐国地处汾河流域,原为夏商故地方国,周边戎狄环伺,民风彪悍。他贯彻周公“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尊重当地夏代遗俗,结合戎狄部落的法规管理田界,有效缓解文化冲突。经济上,他推广周人农耕技术,引汾河水灌溉,同时鼓励畜牧业发展,使唐国成为“河汾之东,百里之地”的富庶之邦。《左传》记载“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叔虞通过怀柔政策,使戎狄“荐贿无虞”,保障了边疆稳定。
叔虞的政治才能突出体现于对周王室的服务。当周成王征伐东夷叛乱时,叔虞献“异亩同颖”的嘉禾(两株共生粟穗),被成王转赠周公,周公作《嘉禾》以颂祥瑞,此事成为周王朝德治的象征。此外,叔虞还参与平定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的“三监之乱”,为巩固西周政权立下功勋。在文化建设方面,他遵循周礼规范,建立宗庙祭祀制度,将唐地纳入周文化圈,为后来晋国称霸中原奠定文化基础。
叔虞去世后,其子燮父继位,因唐地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世尊其为晋国始祖。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时,仍强调“叔虞,武王之子,成王之母弟”的血统正统性。至汉代,《史记·晋世家》系统记载其事迹,桐叶封弟更成为君臣诚信的典范。今山西太原晋祠供奉的唐叔虞像,历经千年香火不绝,见证着这位开国君主的深远影响。
桐叶封弟
周成王少时与弟叔虞嬉戏,削桐叶为玉圭戏言:“以此封汝。”史官史佚立即请择吉日行册封。成王辩解:“吾与之戏耳。”史佚正色道:“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遂促成叔虞受封唐国。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后世常用以强调君无戏言、治国以诚的道理。柳宗元虽作《桐叶封弟辨》质疑故事真实性,但更深化其政治哲学内涵——君主言行当“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
嘉禾献瑞
唐叔虞治理期间,境内出现“异亩同颖”的祥瑞——两株粟禾异根而同穗,象征政通人和。叔虞将嘉禾献予周成王,成王转赠周公并命作《嘉禾》篇。此事载于《史记·鲁周公世家》,既是周初德治的物化象征,也体现叔虞通过祥瑞政治强化与王室的纽带。后世常以“唐叔献禾”比喻臣子向君主呈报吉兆,彰显天命所归。
面对唐地复杂的民族构成,叔虞创新推行双轨制治理:对华夏遗民沿用夏代律法,对戎狄部落则按游牧传统划分牧区。这种因地制宜的方略被孔子赞为“近鲁而守周礼,远戎而知变通”,使唐国迅速成为“方五百里”的强邦。该政策成为春秋时期晋国处理民族问题的范式,也是华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早期成功案例。
人物关系
-
父亲: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