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封常清
- 逝世时间:756-01-24
- 出生地点:唐朝,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
- 民族:汉族
封常清生平经历
封常清出身寒微,幼年父母双亡,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外祖父死后,他孤苦无依,然志向远大,潜心研习兵书。三十余岁时投身安西都护府,因相貌丑陋、腿脚不便,初不被重用,仍坚持向高仙芝自荐,终以《降仙芝书》打动对方,被任命为判官。
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远征小勃律。他治军严整,文书详实,深得高仙芝信赖。战后,升任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逐渐成为高仙芝心腹。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出征石国,封常清留守安西,处理军务井井有条。次年,高仙芝代王正见为安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安西副大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天宝十一年至十三年(752-754年),封常清独立指挥多次战役,先后击破大勃律、播仙镇,展现卓越军事才能,升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其治军以“赏罚分明”著称,即便亲信犯法亦不宽贷,军中肃然。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奉诏至华清宫,向玄宗慷慨陈词,断言“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赴洛阳募兵六万,然皆为市井之徒,未经战阵。
同年十二月,与叛军主力战于洛阳。新募之兵一触即溃,封常清退守陕郡,与高仙芝合兵,建议退守潼关以保长安。宦官边令诚诬其“摇动军心”,玄宗听信谗言,下诏处死。封常清临刑前写下遗表,泣血陈情:“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与高仙芝同日冤死,三军皆哭。
封常清的死对大唐的影响
封常清之死是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最严重的决策失误之一,对唐朝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其直接后果是潼关防线军心瓦解。作为当时最熟悉叛军情况的宿将,封常清与高仙芝被冤杀,使得前线将士寒心,接任的哥舒翰被迫出战,最终导致灵宝惨败,长安门户洞开。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它标志着唐廷中枢已丧失理智的判断力。玄宗此举自毁长城,彻底暴露了皇权的昏聩与猜忌,极大地动摇了天下军民的信心。这一悲剧不仅是两位名将的个人悲剧,更成为盛唐军事体系崩溃和政治权威沦丧的转折点,加速了王朝的溃败。
封常清坚韧自荐
封常清初入军旅时,因貌丑跛足,屡遭高仙芝拒见。他连续数十日立于帐外等候,风雪无阻,终以《降仙芝书》剖白心志:“慕公高义,愿效犬马。夫骏骨虽贱,伯乐一顾而价重。”高仙芝览书动容,叹道:“此子志不可夺!”遂收为幕僚。此后征战中,封常清每战必先勘察地形,深夜仍秉烛修订阵图。某次大雪封路,他独策马巡营百里,归来时冰甲覆身,须眉皆白,将士无不感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