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人明星网>名人明星>毕公高

毕公高

来源:名人简历 | 作者:大明星 | 发布时间:2025-11-11 20:41:34
毕公高
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在周初,他被封于毕方故地,也就是今陕西咸阳西北,成为伯爵。成王时期,他成为天子三公之一,因此被称为毕公。毕公高之“公”并非爵位,而是三公之“公”。

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毕公高
  • 别名:毕公,毕公高
  • 本名:姬高
  • 出生地点:周朝
  • 民族:华夏族

毕公高简介
毕公高,姬姓,名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年重要宗室功臣。武王灭商后,受封于毕地(今陕西咸阳北部),故称毕公。他历仕武王、成王、康王三世,是西周初期稳定与发展的核心人物。武王去世后,他作为顾命大臣,与周公旦、召公奭等共同辅佐年幼的成王,参与平定三监之乱,巩固周室统治。成王临终前,再度托孤,命毕公与召公辅佐太子钊(康王)。在康王时期,他继续担任太师,主持朝政,并负责治理成周洛邑,区分官民,安定社会。毕公高以其忠诚、贤能和德政,为“成康之治”盛世局面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事迹是周初宗法政治与贵族德行的典范。
毕公高生平经历
毕公高,姬姓,名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作为周王室的核心成员,他自幼深受文王仁德和武王韬略的熏陶,很早就参与到周族崛起和灭商建周的大业中,成为武王身边重要的助手。
周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牧野之战,一举推翻商朝统治。在胜利后的分封中,姬高被武王封于毕地,建立了毕国,从此以毕为氏,史称毕公高。毕地是周人先祖季历的葬地,地理位置重要,将此地封予毕公,足见武王对其的信任与倚重。
然而,西周政权建立不久,周武王便因病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太子诵(周成王)和尚未完全稳固的天下。武王临终前,将成王和江山托付给了以弟弟周公旦为首的一批重臣,毕公高位列其中,成为顾命大臣之一。周公摄政,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宗室的猜忌,他们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发动了大规模的“三监之乱”。在这场关乎周室存亡的危机中,毕公高坚定地站在周公旦一边,支持东征平叛。他或参与谋划,或率军作战,为最终平定叛乱、彻底消灭商残余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叛乱平定后,周公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以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毕公高在此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公归政于成王后,毕公高继续在朝中担任要职,与召公奭等共同辅佐成王,推行德政,巩固统治。
周成王在位后期,身体渐衰。在临终前,他再次进行了政治托付。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担心太子钊(康王)不能胜任,于是命召公奭和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成王去世后,两位老臣忠心耿耿,拥立太子钊即位,是为周康王。
在康王时期,毕公高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他被任命为太师,是朝廷的最高官职之一。康王命他负责治理成周洛邑,这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周王朝控制东方、怀柔殷商遗民的政治中心。康王给予毕公高极大的授权,要求他“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即辨别善恶,表彰善行,惩治邪恶,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毕公高不负所托,他有效地安定了成周的秩序,明确官员和百姓的职责与界限,使得“天下安宁”,社会和谐。
毕公高历经武、成、康三朝,始终是周王室最可依赖的柱石。他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坚定的忠诚和高尚的品德,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巩固以及“成康之治”盛世的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是西周初期宗室贤臣辅国安邦的典范。
毕公高经典故事
毕公高最为人称道的经典故事,记载于《尚书·毕命》和《史记》中,即他晚年受周康王重托,治理成周洛邑,彰善瘅恶,安定天下。
周康王即位后,深感东方重镇成周(洛邑)的治理关乎王朝稳定,尤其是那里聚居着大量的殷商遗民,风气复杂。康王于是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德高望重的太师毕公。他命毕公前往成周,根据殷商旧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治理策略。核心任务是“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即严格区分善良与邪恶之人。对于有德行的善人,要公开表彰,甚至在其居住的里巷加以标识,使其显扬于世;对于作恶的歹人,则要坚决惩治,以儆效尤。
毕公高秉承王命,在成周大力推行教化,树立善恶的标准和风气。他公正严明,赏罚分明,使得善良之人得到鼓励,邪恶之人受到震慑而收敛。通过他的努力,成周地区的官民得以区分安置,社会秩序井然,民心归附,最终实现了“四方无虞”,天下安宁的局面。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毕公高作为政治家的睿智与担当,以及西周初期“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

标签:西周周朝
以上是关于名人明星毕公高的个人资料简介、简历介绍,以及他的作品介绍,内容来自网络转载或网民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 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投诉建议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可以分享链接给好友:https://www.hhwl88.com/people/bigonggao/
相关资讯
目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