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张良
 - 别名:留文成侯
 - 字:子房
 - 谥号:文成
 - 逝世时间:公元前186年
 - 出生地点:西汉,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
 - 民族:汉族
 
生平概览
生卒年: 约公元前250年 - 公元前186年
字号: 字子房
籍贯: 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人
身份: 杰出的谋略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传奇经历与主要功绩
张良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战略性,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1. 国仇家恨:博浪沙刺秦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其祖父、父亲曾担任五代韩王之相。秦国灭韩后,张良散尽家财,寻求刺客为韩国报仇。他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策划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刺杀,用重锤袭击秦始皇的车队,但误中副车,刺杀失败。此后,他被迫逃亡,隐姓埋名。
2. 圯桥进履:得授《太公兵法》
在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张良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史称“黄石公”)。老人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并为他穿上。张良虽然惊讶,但仍以恭敬之心照做。经过几次考验,老人认为“孺子可教”,将一部《太公兵法》赠予张良。这段经历被视为张良性格从急躁转向隐忍、智慧得以升华的关键,也成为“孺子可教”、“圯上老人”等成语的出处。
3. 辅佐刘邦,运筹帷幄
秦末天下大乱,张良最初投奔复辟的韩王成,后遇见刘邦,发现刘邦雄才大略且善于纳谏,于是决定追随。他成为刘邦的核心智囊,为其制定了无数关键战略:
西入咸阳: 劝刘邦避免强攻,采取迂回战术,率先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收揽民心。
鸿门宴脱险: 在项羽设下的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上,张良冷静周旋,与樊哙默契配合,成功帮助刘邦虎口脱险。
献计烧栈道: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迁往巴蜀汉中时,张良建议烧毁入蜀的栈道,以示无东归之心,麻痹项羽,同时也能防备诸侯偷袭。
联合英布、彭越: 在楚汉相争的僵持阶段,张良提出拉拢项羽麾下的英布和拥有独立势力的彭越,共同对抗项羽,成功瓦解了项羽的势力。
划策封韩信: 当韩信攻占齐地,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大怒。张良及时踩刘邦的脚,暗示他必须稳住韩信,刘邦立刻醒悟,改封韩信为真齐王,从而赢得了韩信的关键支持。
决胜垓下: 最终在垓下之战,张良等人设下十面埋伏之计,并用“四面楚歌”瓦解楚军士气,迫使项羽乌江自刎,助刘邦赢得天下。
4.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汉朝建立后,刘邦大封功臣。张良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谢绝了刘邦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的厚赏,只求封为“留侯”(留县,与他初遇刘邦之地有关)。此后,他逐渐淡出政治中心,称病不出,专心于道家养生之术。在刘邦晚年欲废太子刘盈(吕后之子)时,吕后求助张良。张良出计,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从而稳固了刘盈的地位。此举既保全了自身,也避免了朝廷动荡。
历史评价
“谋圣”之称: 张良被誉为“谋圣”,他以超凡的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著称。他的计谋往往着眼于大局和长远,而非一时一地的得失。
精通黄老之道: 张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懂得“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他的急流勇退,与韩信、彭越等人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
性格转变: 从年轻时血气方刚的复仇青年,转变为沉稳内敛、运筹帷幄的智者,张良的个人成长极具启示性。
后世文人对张良推崇备至,留下了许多赞颂的诗文。 例如,李白在《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中写道:
>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总结
张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完美典范。他不仅拥有经天纬地之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具备洞悉人性的深刻智慧和淡泊名利的超凡境界。他的一生,是智慧、谋略与自我保全的完美结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