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人明星网>名人明星>李光弼

李光弼

来源:名人简历 | 作者:大明星 | 发布时间:2025-11-18 11:43:28
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族,中唐名将。安史之乱时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并称“李郭”,为平定叛乱核心统帅。他治军严整、善谋略,常以少胜多,先后指挥太原之战、河阳之战等关键战役,重创叛军主力。晚年遭宦官猜忌,郁愤而终。李光弼一生战功赫赫,被列为“武庙十哲”,是再造唐室的重要功臣。

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李光弼
  • 别名:李临淮,李武穆
  • 谥号:武穆
  • 出生/生日:708
  • 生肖:
  • 逝世时间:764-08-15
  • 享年多少岁:56岁
  • 出生地点: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民族:契丹族

李光弼生平经历

李光弼(708年-764年),契丹族,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唐朝中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是挽救唐王朝于危亡的关键统帅。

1、将门虎子,崭露头角
李光弼出身将门,其父李楷洛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期归附唐朝,官至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自幼严肃坚毅,富有谋略,擅长骑射,早年入左卫郎,后得到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的赏识和栽培,累官至朔方都将,以军纪严明、战术精湛著称。天宝年间,他在河西、朔方节度使麾下屡立战功,声名渐起。

2、临危受命,初显威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直逼两京。在此危难之际,经郭子仪举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率军出井陉关,进入河北战场。他首战便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并在嘉山之战中大败史思明,斩首四万,一举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的联系,使得河北十余郡纷纷反正,震动天下。此役极大地鼓舞了唐军士气,暂时稳定了战局。

3、坚守太原,以少胜多
由于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西逃,整个战略形势急转直下。李光弼被迫放弃河北,率五千精兵退守太原。公元757年,史思明率十万大军围攻太原。面对绝对优势的敌军,李光弼临危不惧,他指挥若定,一方面加固城防,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运用了“地道战”、“砲车”等攻防战术,并不断主动出击,消耗叛军。最终,他不仅成功守住太原,还以弱胜强,歼敌七万余人,取得了安史之乱中第一次大型城市防御战的辉煌胜利,保住了唐朝在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4、激战河阳,再挫叛军
公元759年,唐军邺城之战失利,局势再度恶化。时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光弼,明智地放弃洛阳,移师河阳,与史思明主力形成对峙。在河阳之战中,他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三战三捷,屡挫叛军精锐,成功遏制了史思明的西进势头,稳住了整个战局,被世人称赞“其治军严肃,有万夫不挡之风”。

5、晚年受疑,郁郁而终
尽管战功赫赫,但李光弼性格刚毅,为人严肃,与朝廷中的宦官(如鱼朝恩)和权臣(如程元振)关系紧张。在朝廷猜忌和权臣掣肘下,后期作战常感掣肘,尤其在洛阳北邙山之战的失利后,他兵权被削,忧惧交加,称病不出。晚年驻守徐州,虽仍保一方平安,但始终未能再展平生抱负。公元764年,李光弼在郁悒中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唐代宗追赠其为太保,谥号“武穆”。

总的来说,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力挽狂澜的顶梁柱。他善于以少胜多,长于防御和城池攻守,其治军之严、谋划之精,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他与郭子仪一刚一柔,同为再造唐室的最大功臣。然而,与郭子仪善始善终不同,李光弼的悲剧结局,也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功臣良将在复杂政治漩涡中的艰难处境。他的一生,是忠诚、勇毅与军事天才的写照,也充满了被猜忌与无奈的时代悲情。

李光弼经典故事
刀刺脚尖明军纪:太原之战时,李光弼巡视城防,见一士卒倚墙懈怠,当即抽刀刺向其脚背,厉声道:“全军血战之际,尔敢怠慢?”此举震慑三军,自此无人敢违军令。他常言:“军法无亲,懈怠者必斩!”正是这般铁血纪律,使得麾下将士即使在围城绝境中仍能死战不退,终创以弱胜强奇迹。

李光弼电视剧

标签:唐朝 节度使将军 名将
以上是关于名人明星李光弼的个人资料简介、简历介绍,以及他的作品介绍,内容来自网络转载或网民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 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投诉建议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可以分享链接给好友:https://www.hhwl88.com/people/liguangbi/
相关资讯
目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