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人明星网>名人明星>范仲淹

范仲淹

来源:名人简历 | 作者:大明星 | 发布时间:2023-08-01 11:08:01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范仲淹
  • 别名:朱说,范履霜,范文正
  • 字:希文
  • 谥号:文正
  • 出生/生日:989-10-01
  • 生肖:
  • 逝世时间:1052-06-19
  • 享年多少岁:62岁
  • 出生地点:北宋,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 民族:汉族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
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唐末时家族移居南下,其父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后范墉猝卒,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故更名朱说。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期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谪。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任职期间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平协议)的达成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因西北边事缓和而被宋仁宗召回京城,授枢密副使,后又拜参知政事,主持新政变法。后因新政激起的反对声浪过大,范仲淹于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自请赴地方任职,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此后范仲淹先后在邓州、杭州等地任职。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6月19日),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于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魏国公。
范仲淹文武双全,武能知兵,文可治国,是宋仁宗时期的著名能臣。由他发起的庆历新政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开创的变法革新先例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铺垫了道路,其高风亮节和高尚节操也成为了后世的精神榜样。范仲淹善文辞,《岳阳楼记》等名篇堪称传世经典,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家族背景

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唐懿宗时,范仲淹高祖范隋在南方任官,因中原战乱不能归乡,故定居苏州吴县。五代十国时期,范仲淹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及父亲范墉先后在南方吴越国任官,其父范墉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北宋,后调任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日(989年10月1日),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其母为范墉之妻谢氏。次年(宋太宗淳化元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范墉为官清廉,家无积蓄,骤然离世后家中贫困无依,谢氏为生计考虑,改嫁在吴县任职的淄州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人朱文翰。范仲淹因而改从其姓,取新名为朱说。

寒窗苦读

朱文瀚曾历经多次调任,幼时的范仲淹亦随继父多次辗转。他自幼好学,生活勤俭。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因规劝二位异父兄长不要铺张浪费时遭对方以家世羞辱,意识到自己的家世往事,因而伤感不已,辞别母亲远游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求学,师从当世大儒戚同文。
在应天府求学期间,范仲淹昼夜不息地苦读,他生活简朴,仅以咸菜与小米粥为食。有时候学习到深夜感到困倦,就用凉水洗脸使自己清醒。范仲淹立志高远,在寒窗苦读时就常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语激励自己。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命为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市)司理参军,掌管当地的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在仕官后,范仲淹立即将母亲接来奉养。

经营地方

范仲淹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后,迅速发挥了政治才能,他治狱廉平(处理案件时廉洁公平)、刚正不阿,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甚至不惜顶撞上级。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因表现出众而升职为文林郎、集庆军(今安徽亳州市)节度推官,依旧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从八品。《宋史》等记载范仲淹于这一时期弃用朱说,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王称《东都事略·范仲淹传》等则记载范仲淹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母亲的丧期过后方才恢复原名。
范仲淹在集庆军出仕至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期间清正廉洁,对于大小案件必定秉公用心办理。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江苏东台市西溪镇)盐仓监,负责监督两淮地区的官盐贮运及转销。西溪为宋代重要的海盐产地,濒临黄海,海潮灾害严重。范仲淹上任伊始便上书泰州(今江苏泰州市)知州张纶,痛陈修筑海堤的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范仲淹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又将海堤工程托付给张纶主持。至天圣六年(1028年)春,海堤最终由张纶主持完成,当地人感激范仲淹主持修堤之功,将其称为“范公堤”。
天圣五年(1027年),为母守丧的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宁陵县(河南商丘市宁陵县)。时任南京留守、应天府知府的晏殊听说了范仲淹的才名,于是邀请他负责应天书院的教育工作。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教务期间,教学勤勉,以身作则,每当谈起国家大事时,一定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在范仲淹的感染下,从应天书院开始,士大夫中流行起了严以律己、注重风尚的风潮,范仲淹的声誉也因而进一步提高。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写成《上执政书》,并将其上疏给朝廷。《上执政书》内容有上万字,主要在内政改革方面,其中主张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时任宰相的王曾对此极为赞赏,他与晏殊一同向宋仁宗推荐范仲淹。同年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将他任命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直言劝谏

范仲淹为人直言敢谏,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宋仁宗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此举贬低了皇帝权威,于礼法不合,上疏劝谏,但没有得到答复。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又上疏劝太后刘娥还政仁宗,再度石沉大海。晏殊对范仲淹的行为深感震惊,批评他太过轻率,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回信坚定阐明自己立场。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自请离京到地方为官,被任命为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通判,次年又被调任为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通判。即使在外地任官,范仲淹依旧时刻忧心朝廷之事,多次上疏直谏,反对朝廷大兴土木,并倡导整治吏治。
宋仁宗对范仲淹敢言直谏的品行十分欣赏,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刘娥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专门负责谏言之事。刘娥逝世后,朝中官员大多跟随政治风向,议论批判刘娥执掌政权时的过错,但范仲淹却认为刘娥有养护宋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成全她的美德,宋仁宗因此下令朝臣不得再妄议刘娥过失。宋仁宗在刘娥去世后想立自己的养母杨太妃为太后,让其参与军国大事,但范仲淹劝谏说频立太后会让天下怀疑皇帝不能亲自主政,于是宋仁宗虽然继续保持了杨太妃的太后称号,但除掉了她的太后册命。同年七月,江淮及中原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宋仁宗应对态度消极,范仲淹再度上疏直谏,质问宋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宋仁宗于是意识到了问题,派范仲淹负责赈灾工作。范仲淹不仅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还将灾民用于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作为劝王公贵族戒除骄奢之风的警示。

景祐党争

宋仁宗历来与皇后郭氏关系不睦,明道二年(1033年)冬,在一次后妃之间的争端中,郭皇后不慎误伤了宋仁宗。时任宰相的吕夷简因与郭皇后在政治上有过过节,所以乘机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一起向气头上的宋仁宗进言废后。消息传出,群臣普遍对此表示反对,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但因为吕夷简事先命令管理奏疏的单位不把范仲淹的奏疏递交,使得范仲淹的上奏没有成功。范仲淹于是干脆连同御史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在殿外请求仁宗召见,仁宗拒绝见面,派吕夷简出来解释废后,结果被范仲淹当庭驳斥得哑口无言。第二天范仲淹本准备在早朝后再次在百官面前与吕夷简辩争,却被一纸诏书当庭贬至睦州(今浙江建德市)任知州,其余参与劝谏的大臣也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外放的范仲淹被调任为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知州。上任之时恰逢水灾,范仲淹立刻组织民众疏通河渠、兴修水利,将泛滥的太湖水引导入海,成功解决了水患。他还开辟自己在苏州的居所“南园之地”为郡学,广泛传播文教。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再度被调回京城,先被任命为国子监通判,后来又被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在权知开封府期间,范仲淹在京城开封府大力整顿官僚机构,革除弊政,他断案如神,使得整个京师氛围焕然一新,治理得井井有条,时人称赞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独断专行、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扶持自己势力的行为,再度与之爆发冲突。他写出《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四篇奏章,对于吕夷简的用人规则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劝谏宋仁宗制定官僚任免制度,亲自掌管官吏的升迁任免之事。吕夷简则坚持不认错,反过来攻击范仲淹越职言事,并且宣称范仲淹有勾结朋党、离间君臣的行为。双方的争端愈发扩大,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并对吕夷简的言行进行批评和反驳,由于言辞过于激烈,再度触怒了宋仁宗,因而被罢黜,外放到饶州(今江西上饶市鄱阳县)任知州。
发生在景祐年间的这场朝堂争端影响颇大,尽管范仲淹并未组织朋党,但因他道德高洁,才名出众,在朝堂之中的朋友颇多,因此罢黜之命一出,众多官员纷纷上疏求保,甚至有官员自请同范仲淹一并贬黜,包括欧阳修、蔡襄在内的一众文臣都写文对此事进行了抨击。由于吕夷简此时权势甚重,为范仲淹说话的大臣接连遭贬,以至于范仲淹此次出京时竟然无人敢于送别,最后只有有龙图阁直学士李紘和集贤校理王质在城郊与范仲淹共饮践行。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因与同为宰相的王曾的矛盾而被双双罢相,于是诸多朝臣再度集体上疏为范仲淹辩白,结果因此导致朝中存在朋党的传说喧嚣尘上。最后以宋仁宗下诏禁止朋党,范仲淹继续留外告结。在饶州期间,范仲淹之妻李氏病死,本人亦一度身患重病。
范仲淹自仕官以来,屡次因犯颜直谏而被贬谪,好友梅尧臣特写《灵乌赋》相赠,劝范仲淹收敛锋芒,但范仲淹不为所动,写同题《灵乌赋》回赠,斩钉截铁地在其中写下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之语,以表决心。
景祐四年(1037年)十二月,范仲淹被调至润州任知州。从宝元元年(1038)正月到康定元年(1040)三月,范仲淹分别在润州(江苏镇江)和越州(浙江绍兴)任职,期间多次瞻仰古人遗迹,并在两地建学兴教。

西北戍边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并派遣使臣递书,要求北宋对西夏地位予以承认,被宋仁宗拒绝,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宝元二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李元昊率军进犯北宋边境,在三川口之战中大败宋军,包围北宋西北重镇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朝野为之震惊。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三月,由于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召回范仲淹,任命其为天章阁待制、永兴军路(今陕西西安市)知军。同年七月,宋仁宗又升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一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正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同年八月,范仲淹又兼任延州知州。
范仲淹到任后,立即对延州的军队进行整编改制,废除了不利作战的旧制度,对军队进行重新整编。战略上,范仲淹采取以守为攻,步步为营的策略,重视对边寨的控制和建设。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九月,范仲淹派遣将军任福攻破西夏的白豹城,断西夏军后路,迫使入侵保安军(今陕西延安市志丹县)、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市)的西夏军撤兵。他还采纳名将种世衡的建议,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的宋夏边境筑起青涧城,并调集青壮经营田地。范仲淹在经营西北期间,重视培养将领,逐渐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一批有才干的将领,这些将领在日后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范仲淹一向主张以守为攻,循序渐进,反对主动出击的军事冒险,但宋仁宗采纳了韩琦、尹洙的意见,更倾向于积极出击。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十二月,宋仁宗下诏在次年正月上旬由泾原(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鄜延(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两路同时出兵,大举伐夏,但范仲淹认为时机不成熟,坚持不从。康定二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正月,范仲淹奏请加强边境守备,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并将十二座原有要塞改建为城,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纳。同年二月,李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市),宋仁宗批准了夏竦的反攻计划,韩琦令尹洙谒见范仲淹,希望与他同时发兵,但范仲淹因坚持反对反攻意见,拒绝了韩琦的要求。韩琦命令任福率军出击,结果中了李元昊的佯败之计,在好水川遭遇西夏军埋伏,全军覆没,损兵万余,任福等十六员将领阵亡。因好水川之战的惨败,宋仁宗于同年四月将夏竦和范仲淹降职,范仲淹被降为户部员外郎、耀州(今陕西铜川市)知州,依旧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之权责。
康定二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五月,范仲淹改任庆州知州,兼环庆路(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都部署司事。他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严明赏罚,使得李元昊试图拉拢羌族为向导的计划破灭。同时,范仲淹继续延续自己的战略思想,在庆州西北修筑大顺城,阻挡了西夏军队的入侵道路。
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闰九月,李元昊再次大举进攻北宋。泾原路(今甘肃平凉市一带)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派副使葛怀敏等人率九千余士兵迎击,结果结果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军优势兵力的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16员将领战死,折损兵士9400余人,近乎全军覆没。李元昊趁胜挥师南下,在渭州(今甘肃定西市一带)大肆劫掠,关中震动,大批居民逃亡。同年十月,范仲淹亲自率军六千前往救援,但夏军此时因师老兵疲已经撤走,于是范仲淹又率军返回。在听闻定川寨之败后,宋仁宗曾经用手按着地图对左右侍从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不用担忧了。”范仲淹出兵救援的奏报一到,宋仁宗马上大喜,说:“我就知道范仲淹可靠!”因为在戍边西北时的突出成就,范仲淹被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在范仲淹建议下,宋仁宗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分别任命范仲淹、韩琦、庞籍担任这些官职。范仲淹和韩琦又在泾州设置官第,让文彦博、滕宗谅、张亢分别掌管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庆州、渭州。
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期间,赏罚分明,策略得当,令行禁止,爱护士兵,怀柔边境部族,构建了稳固的边境防线,令西夏无机可乘,被西夏人称作“小范老子”,当时在西北边境流传的歌谣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年),因李元昊请求议和,北宋西北边境局势开始缓和,宋仁宗于是再度将范仲淹召回京城,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后又把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任命为谏官,时人称其为“四谏”。当时官居枢密使,地位等同于副宰相的王举正性格懦弱,被欧阳修等谏官弹劾为不称职。谏官们同时上奏称范仲淹有宰相的才能,于是宋仁宗于庆历三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年)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权责与宰相等同),范仲淹坚决推辞。八月,王举正被外放,宋仁宗再次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后,宋仁宗又同时提拔了锐意改革的富弼、韩琦等进入中央,并多次召见范仲淹等人,询问对改革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宋仁宗,明确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这十条改革方针,分别涉及官僚制度、军队制度、税赋制度、政治风气等方面。宋仁宗经慎重考虑,除了“修武备”(部分恢复府兵制度)一条外,其它均予以采纳。
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政策,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再度上疏,提出“和、守、战、备”四策,又提出“密为经略、再议兵屯、专于遣将、急于教战、训练义勇、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七事,推动军事改革,同时又奏请扩大宰相权力,给予自己掌管兵事和赋税的权力,并任命辅臣负责军事和官吏升迁事宜。由于老臣章得象等人的一致反对,宋仁宗最终只给了范仲淹司法之权。
由于范仲淹的新政改革触及了北宋官僚集团的集体利益,如废除了对亲朋好友的恩荫之权,加强了对官僚的审查等,使得新政遭到了官僚集团的集体反对,范仲淹因而开始萌生退意。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西北边境局势再度紧张,范仲淹自请外放戍边,宋仁宗任命他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但仍然保留了参知政事的职位。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鉴于对新政的反对声音愈演愈烈,范仲淹请求外放到邠州(今陕西彬州市)任知州。宋仁宗批准了范仲淹的奏请,罢免了范仲淹的参知政事之职,改任为资政殿学士、邠州知州,兼任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同年十一月,范仲淹因病无法在环境严酷的边塞履职,上表请求改任邓州知州并解除四路安抚使之职,也得到了宋仁宗的批准,官衔升为给事中,任邓州知州。随着范仲淹的外放,历时一年多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其政策基本被终止。

晚年经历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上任,因忧心当地学风不兴,故而特地筹建了百花洲与花洲书院,以图振兴文教。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撰写了一篇散文,即《岳阳楼记》。
庆历八年(1048年),宋仁宗下诏将范仲淹调任荆南府知府,因邓州百姓挽留,范仲淹奏请留任邓州,获得批准。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府,范仲淹的儿子和弟子们想在杭州购置田产供范仲淹安享晚年,被范仲淹拒绝。范仲淹于同年十月自行出资购置田产千亩,用这些田产成立了范氏义庄,以接济同族中的贫困者。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被升为户部侍郎,调任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知州,这年冬季,范仲淹病重,于是上疏请求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市)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宋仁宗同意了范仲淹的奏请,将其改任为颍州知州。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于赴颍州上任途中,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市)病逝,享年62岁(虚岁六十四岁)。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宋仁宗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便已关注,经常派人送药慰问。范仲淹病逝后,宋仁宗深感哀痛,派遣使者慰问范仲淹家人,亲自为范仲淹墓题字,并追赠范仲淹兵部尚书,赠谥号“文正”。
范仲淹死后屡次受加封,先后被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因范仲淹谥号文正,受封爵位为公,又有“范文正公”之称。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钦宗对北宋的名臣予以加封,范仲淹又被加封为魏国公。

个人生活

范仲淹最著名的十首诗:范仲淹最著名的十首诗是《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江上渔者》、《春日游湖》、《野色》、《武夷茶歌》、《怀庆朔堂》、《御街行·秋日怀旧》、《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书扇示门人》。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北宋

范仲淹是哪里人:范仲淹籍贯是: 邠州。出生地: 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范仲淹的诗

查看全部

范仲淹电视剧

标签:政治家文学家 宋朝 诗人 思想家 军事家 词人
以上是关于名人明星范仲淹的个人资料简介、简历介绍,以及他的作品介绍,内容来自网络转载或网民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 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投诉建议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可以分享链接给好友:https://www.hhwl88.com/people/fanzhongyan/
目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