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张之洞
- 别名:张香帅
- 字:孝达,香涛
- 号:无竞居士,抱冰,香严
- 谥号:文襄
- 出生/生日:1837-09-02
- 生肖:鸡
- 逝世时间:1909-10-04
- 享年多少岁:72岁
- 出生地点:清朝,贵州贵阳六洞桥
- 民族:汉族
一、生平概览
1. 早年经历
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安龙),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16岁中顺天府解元,27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步入仕途。
2. 清流领袖
早年以敢言直谏闻名,与张佩纶、宝廷等并称“清流六君子”,主张整顿吏治、抵御外侮。
3. 封疆大吏
山西巡抚(1881-1884):整顿吏治,兴办实业,开启洋务实践。
两广总督(1884-1889):中法战争期间积极备战,支援福建、台湾前线,战后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湖广总督(1889-1907):主政湖北近二十年,成为其洋务事业的巅峰时期。
4. 晚年入阁
1907年入京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9年病逝,谥号“文襄”。
二、主要贡献与事业
1. 洋务运动核心人物
工业建设
创办汉阳铁厂(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前身)。
推动湖北成为近代工业重镇,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
交通运输
主持修建卢汉铁路(京汉铁路前身),促进南北经济联系。
2. 教育改革先锋
创办新式学堂
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
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融合传统教育与西方科技。
废除科举
晚年与袁世凯联衔上奏,促成清廷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推动近代教育体系建立。
3. 军事与国防
编练新军
在湖北编练“湖北新军”,引入西方军事训练,成为晚清重要军事力量,后来武昌起义的主力正是湖北新军。
巩固边防
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积极主张抵抗,加强沿海防御。
4. 思想与著作
《劝学篇》
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即“中体西用”),强调在维护儒家传统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深远。
实业救国论
主张通过发展实业、兴办教育来实现国家富强。
三、历史评价
正面
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关键推动者,在工业、教育、军事等领域贡献卓著。其务实态度和改革精神受到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肯定。
争议
部分学者批评其“中体西用”思想存在局限性,且晚年镇压维新派和革命活动,体现其维护清廷统治的保守立场。
四、轶事与遗产
勤政清廉
常工作至深夜,生活简朴,时人称“张之洞半夜办公”。
文化保护
资助刊刻《书目答问》《广雅丛书》等典籍,推动古籍整理。
城市印记
武汉至今保留“张之洞路”“张公堤”等地名,纪念其对武汉现代化的贡献。
张之洞的一生贯穿晚清变革的关键时期,他既是传统士大夫,又是近代化的实践者,其复杂性与时代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忽视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