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英布
- 别名:黥布
- 出生地点:秦朝,六县(今安徽六安)
- 民族:汉族
人物简介
英布(?—公元前196年),又称黥布,因为早年曾受秦朝黥刑(在脸上刺字),所以得名。他是秦末汉初名将、诸侯王,与韩信、彭越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他最初是项羽麾下的猛将,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刘邦封为淮南王,最终又起兵反汉,兵败身死。
生平经历
第一阶段:从刑徒到诸侯
出身刑徒:英布出身平民,年轻时有人给他相面,说他会“先受刑而后称王”。后来他果然因犯法被处以黥刑,并被发配到骊山做苦役。他在刑徒中结交豪杰,后趁机带领一伙人逃到长江流域做了强盗。
投身反秦:陈胜吴广起义后,英布也聚兵数千人起事。他先是投靠了项梁(项羽的叔父),项梁死后,成为项羽的部将。
项羽麾下第一猛将:英布作战极其勇猛,是项羽军队的先锋和尖刀。在决定性的巨鹿之战中,他作为前锋,率先渡过黄河,多次攻击并切断了秦军的粮道,为项羽以少胜多立下首功。
受封九江王:项羽分封诸侯时,因英布战功卓著,且是楚军嫡系,被封为九江王,定都六县(今安徽六安),跻身诸侯之列。
第二阶段:叛楚归汉
与项羽产生嫌隙:在项羽攻打齐地田荣和后来暗杀义帝楚怀王(熊心)的过程中,英布称病不出,只派了少量军队支援,引起了项羽的强烈不满,双方关系出现裂痕。
被刘邦策反: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后,认识到必须瓦解项羽的同盟。他派谋士随何成功游说英布,使其公开反楚。虽然英布很快被项羽派龙且击败,但成功拖住了项羽,为刘邦赢得了喘息之机。
成为淮南王:英布战败后辗转投奔刘邦。刘邦为了笼络他,在打败项羽后,正式封他为淮南王,统治的区域比原来的九江国还要大。
第三阶段:起兵反汉与败亡
兔死狗烹的恐惧:汉朝建立后,刘邦开始逐一铲除异姓诸侯王。韩信、彭越先后被诛杀。当彭越被剁成肉酱并分送给各路诸侯时,英布惊恐万分,认为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暗中部署军队,以防不测。
被迫造反:恰在此时,英布怀疑其宠姬与中大夫贲赫有染,欲抓捕贲赫。贲赫逃到长安,告发英布谋反。英布见事已败露,便干脆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汉。
最后的决战:英布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认为刘邦年老患病不会亲征,且汉朝将领中只有韩信和彭越是他的对手,如今两人已死,他无所畏惧。然而,刘邦还是抱病亲征。两军对阵时,刘邦问英布为何造反,英布回答:“欲为帝耳!”(我想当皇帝罢了!)
兵败身死:最终,英布在蕲县(今安徽宿州)以西的会甀被刘邦军队击败。他逃到长沙王吴臣(他的小舅子)处,被吴臣诱骗杀害。
人物特点
勇猛善战,军事天才:英布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是项羽麾下头号战将,为灭秦和楚汉争霸立下赫赫战功。刘邦也曾称赞他:“独患信、越、布三人耳。”(我只害怕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
政治短视,反复无常:这是他最大的性格缺陷。他背叛项羽更多是出于私利和自保,而非长远的政治眼光。归汉后,他又因恐惧而造反,缺乏对全局的战略判断。
悲剧性人物:他的一生完美印证了相士“先受刑而后称王”的预言,但也陷入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历史循环。他的造反,既是刘邦清洗异姓王政策逼迫的结果,也是他自身性格使然的必然。
历史影响
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他与韩信、彭越共同构成了刘邦战胜项羽的军事支柱。
“黥布”之名的由来:是古代刑罚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彭越醢”的警示:彭越被剁成肉酱的事件,是直接触发英布造反的导火索,也成为后世“兔死狗烹”的经典案例。
人物总结
英布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枭雄。他凭借过人的勇武从社会底层崛起,封王拜将,但最终因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对时局的误判而走向灭亡。他的故事是秦末汉初那个大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权力、背叛、野心与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