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李广利
- 逝世时间:公元前89年
- 出生地点:西汉,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
- 民族:汉族
人生概要
时期:西汉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
身份:外戚、将领
主要成就:两次远征大宛,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影响。
最终结局:兵败投降匈奴,后被匈奴杀害。
历史评价:才能平庸,因外戚身份而被重用,其军事行动劳民伤财,最终叛国,在历史上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生平经历
1. 外戚身份,得以为将
李广利的得势,完全得益于他的妹妹李夫人。李夫人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之一,貌美且早逝,生前极力请求汉武帝照顾她的兄弟。因此,爱屋及乌的汉武帝在需要对外用兵时,便想给李广利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
2. 远征大宛(“汗血宝马”之战)
这是李广利一生中最重要的军事活动,共有两次:
第一次远征(公元前104年)
起因:汉武帝听说大宛国(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贰师城有良马,名为“汗血宝马”,便派使者带重金去求购。大宛国王拒绝,并杀害了汉使。汉武帝大怒,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命其远征大宛。
过程与结果:李广利率领数万军队,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沿途小国又闭城抗拒。汉军饥疲交加,到达大宛时已损失惨重,攻城不下,最终只能狼狈撤军,回到敦煌时士兵仅剩十之一二。
后果:汉武帝闻讯震怒,派使者拦在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惊恐,只得留守敦煌。
第二次远征(公元前102年)
背景:汉武帝认为如果不能征服大宛,将会被西域各国轻视,汉朝将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于是他调集了更庞大的兵力(据说达6万人,以及大量牛马物资),并增派了大量熟悉水工技术的士卒(目的是断绝大宛城水源)。
过程与结果:这次汉军兵多粮足,声势浩大,沿途小国无不畏惧,纷纷开城迎接供应。汉军围困大宛都城四十余日,断绝其水源,最终迫使大宛贵族杀死国王,献出良马,与汉军议和。
影响:此战虽然代价巨大,但确立了汉朝在西域的霸权,“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各国纷纷遣使通好,为后来设立西域都护奠定了基础。
3. 对匈奴作战
在远征大宛前后,李广利也多次率军与匈奴作战,但战绩平平,胜少败多,且多次损失惨重。
天山之战(公元前99年):虽有斩获,但回师途中遭匈奴围困,损失大部,靠个人勇力才得以突围。
余吾水之战(公元前97年):与匈奴单于主力对峙,未分胜负,但因其他几路汉军无功而返,整体战略未能达成。
燕然山之战(公元前90年):这是他军事生涯的终点,也是他人生悲剧的顶点。
4. 卷入巫蛊之祸,兵败降胡
政治背景:当时,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陷害而死。李广利希望自己的妹妹李夫人所生的儿子昌邑王刘髆能被立为太子。
勾结与阴谋:李广利出征前,与丞相刘屈氂(两人是儿女亲家)密谋,欲共同推动立昌邑王为太子。
兵败投降:在李广利率军与匈奴作战时,他在京城的家人因巫蛊之事被逮捕。消息传到前线,李广利惊慌失措,希望立下大功以抵消家人的罪过,于是冒险孤军深入,最终在燕然山遭匈奴重兵围歼,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匈奴。
5. 结局
李广利投降初期,因地位崇高,受到了匈奴单于的礼遇。然而,这引起了原已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卫律的嫉妒。一年多后,卫律借单于母亲生病的机会,指使巫师谎称病因是“已故单于发怒,说为何要重用经常用兵祭祀胡神的李广利”。单于信以为真,便将李广利杀害祭神。李广利死前发出了“我死必灭匈奴”的诅咒。
历史评价
李广利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汉武帝时期政治的某些特点:
1. 才能与地位不符:他并非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军事天才,其指挥能力平庸,多次战役都指挥失当,造成巨大的人员损失。他的崛起主要依靠外戚身份。
2. 劳民伤财的战争:两次远征大宛,尤其是第一次,动员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士兵死伤枕藉,消耗了巨量财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有尖锐的批评。
3.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最终投降匈奴,固然有他个人的责任,但也与汉武帝晚年的严刑峻法和宫廷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巫蛊之祸)密切相关。他的投降,是个人选择与时代悲剧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结来说,李广利是汉武帝开疆拓土野心下的一个工具性人物。他因其妹而贵,执行了汉武帝的战略,但因其才不堪任,最终在内外压力下走向了叛国的道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负面将领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