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曹参
- 别名:曹敬伯,曹相国
- 字:敬伯
- 逝世时间:公元前190年
- 出生地点:西汉,泗水郡沛县(今江苏徐州沛县)
- 民族:汉族
曹参怎么读,曹参读音:Cáo Shēn(“曹”为第二声,“参”为第一声)
主要生平
1. 早年经历与追随刘邦
曹参早年是沛县的狱掾(管理监狱的小吏),与当时担任亭长的刘邦是同乡。
秦末天下大乱,他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是刘邦集团最早的核心成员之一。
2. 楚汉战争中的名将
在反秦战争和后来的楚汉战争中,曹参作为主要将领,立下赫赫战功。
他参与或主导了众多关键战役,如攻打胡陵、方与、丰邑等地,并在刘邦还定三秦的战争中表现出色。
在韩信担任大将期间,曹参以右丞相的身份辅佐韩信,参与了击败赵国、擒获赵王歇的战役。之后又跟随韩信攻打齐国,击败齐楚联军,为刘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史记》记载,他攻下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战功卓著,在功臣中仅次于韩信。
3. 担任齐相国,推行黄老之术
西汉建立后,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相国,辅佐刘肥治理齐国。
在齐国,他广泛征求当地学者(如盖公)的意见,采纳了“黄老学说”(道家思想的一种,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作为治国理念。
他在齐国为政九年,实行简政、轻徭薄赋、安定百姓的政策,使齐国社会迅速稳定,经济得到恢复,曹参也赢得了“贤相”的美誉。
4. 继任汉相国与“萧规曹随”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首任相国萧何病逝。临死前,萧何向惠帝推荐曹参作为接班人。
曹参接到任命后,一切行为准则都遵循萧何当年制定的规章法令,不做任何变更。
他选拔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长者担任丞相府的属官,而罢免那些追求名声、夸夸其谈的官员。
他自己则日夜饮美酒,不理政事。面对汉惠帝的质疑,他问惠帝:“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祖?”(您觉得自己与高祖皇帝相比,谁更英明神武?)惠帝答:“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我怎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您看我的才能与萧何相比,谁更强?)惠帝说:“君似不及也。”(你好像不如他。)曹参于是总结道:“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陛下说得对。高祖皇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非常明确。如今陛下只需垂衣拱手,我们臣子谨守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偏离,不就可以了吗?)
汉惠帝听后,表示认可。这就是成语 “萧规曹随” 的由来。这个成语后世常用来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曹参深刻理解汉初的社会需求。经过秦朝的严刑峻法和长期的战乱,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他继承并坚守萧何制定的宽松政策,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治国,为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汉朝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直接促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开端。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与萧何合写一传(《曹相国世家》),并称赞道:“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负面看法:也有人认为他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曹参是一位兼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更是一位懂得“与时休息”的杰出政治家。他的“萧规曹随”并非无能或懒惰,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最明智、最有效的治国方略。





